这种巫礼的形式,在传承至商代的甲骨文里面得到了完整保留。
按照抱雪斋全球独家首家提出的虞夏万年论和文字考古学,商代甲骨文传承自1.1万年前浙江上山文化区使用的成熟文字体系。
每一个甲骨文字,都是跨越了万年时空才与我们相见。每一个甲骨文字都是一部华夏万年史。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甲骨文“艰”字里的万年中华傩文化史。
下面这个甲骨文“艰(囏)”字的写法很少见,只出现了一次,左边是一个头戴冠饰的傩者,右边是一面竖立的建鼓。
图片
抱雪斋已经考证过,上图这个“艰”字的左半边是一个戴冠傩者的形象,也就是甲骨文里的“難(难)”字。详见下文:十万大奖又归我!抱雪斋再释甲骨文常见字“难”,竟源自上古大傩的下火海仪式图片
“艰”和“难”字里都有一个傩者的形象,唯一的区别就是“艰”比“难”多了一面鼓,今天重点说一下“囏(艰)”字里的那面鼓。鼓,在甲骨文里写作“壴zhù”。字形如下图所示,是一面竖起来的鼓,鼓上还有三叉戟形状的饰物:图片
有关鼓的解析,详见下文:礼乐中华一万年:甲骨文“豊”字中体现的上古非遗文化,再证有虞氏创造最早汉字“囏(艰)”字右半边的“喜”,就是在“壴”字底下加个口变成的。西周金文里面的“囏(艰)”字,还能很明确看到左半边是一个“壴”加“口”变成的“喜”,右边是一个跨越火堆的傩者,整个字描绘的是傩礼上,一个傩者(右边)在一面鼓(左边)旁边表演下火海的仪式。如下图所示:图片
直到现在,全国各地还有很多傩戏中,一边敲鼓,一边下火海的仪式,如下列图所示。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汉代的画像石上,往往也有人在建鼓旁边载歌载舞的样子,这些人很可能也是在举行傩礼。如下图所示:图片
图片
甲骨文里面的“艰”字还有写作“㛸”的,字形如下图所示,是一个人(大多是个女子)跪坐在一面建鼓旁边的样子,如下图所示:图片
“㛸(艰)”这个字在《说文解字》里面都查不到,《康熙字典》里面虽然收录了,却错误地认为这个字是“㜐shù”字之譌。截图如下:
图片
“㛸”这个字应该是“艰(囏)”的简写,把傩者在建鼓边正面站立跨火堆的形象,简化成了侧身跪坐的姿态。甲骨文里面经常出现“其有来㛸(艰)?”的句子,意思是询问会不会有灾难降临。如下图所示:图片
奇妙的是,“艰”字虽然有艰难艰险之意,可是甲骨文“艰(囏)”字里却有一面“喜”乐的鼓。古代和现代的傩礼,其实也都是喜庆热闹的场面。这算不算是苦中作乐,以苦为乐呢?甲骨文里的“嬉”字,和“㛸(艰)”字一模一样,只多了一个“口”,意思却完全相反,一苦一乐,如下图所示。图片
人有难,方有傩。从傩礼而来的“艰难”二字,也许正体现了华夏民族迎难而上,笑对艰难的精神吧。本文为抱雪斋文字考古学系列不造第几回,欲知前事后事如何,且看上下回分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股票配资博客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