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1》电影的上映遭遇了诸多举报和反对声浪,尤其是一些令人惊讶的理由让人不禁咋舌。有人竟然指出,这部电影可能会破坏中日两国的友好关系。让人不禁质疑,这些人是否已经忘记了拍摄《731》的初衷——揭露日本在中国犯下的惨无人道的罪行。
日本方面至今没有承认其在中国犯下的罪行,而作为中国人,我们能做的,就是通过这部电影,把这些血淋淋的事实展现在世人面前,告知大家这些暴行的确曾发生过,且我们不该遗忘。
那么,究竟是谁在发起这些举报呢?《731》真的会因这些压力无法顺利上映吗?原本以为,电影上映的最大阻力应该来自外界,可没想到,国内的反对声音竟然先行爆发。举报的理由五花八门,但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展开剩余84%首先,有部分家长担心电影过于血腥,会对孩子们造成心理创伤。这种担忧并非毫无根据,毕竟731部队当年的罪行,包括冻伤实验、细菌战以及活体解剖,哪一项不是极其残忍?如果这些场景真实呈现,势必会让人震撼。但问题在于,电影并没有强制要求每个家庭带孩子观看。对于一些低龄儿童,确实可以等他们长大后再看。而对于中学生是否观看,完全是家长的责任,电影本身并没有错。
其次,一些人认为“和平年代不应揭旧伤疤”,他们主张现在的社会已步入和平发展时期,应该放眼未来,不应再纠结于历史的痛苦。然而,历史不容遗忘,面对曾经的伤痛,我们不能选择沉默。那些在731部队实验中丧生的中国同胞,他们的鲜血难道就该被抹去不计吗?铭记历史的目的,不是为了激起仇恨,而是为了避免悲剧重演,防止它再度发生。
更有甚者,竟然有人指责《731》是“消费国难”的电影,认为它是在为中日两国的友好关系制造不必要的裂痕。这种看法简直是颠倒黑白,荒谬至极。为了所谓的“友好”,难道我们就该让历史的血泪被遗忘,视而不见?真正的友好,难道不是建立在正视历史、承认错误的基础上吗?
事实上,国内真正专注于描写731部队罪行的影视作品少之又少。上世纪80年代的《黑太阳731》虽然成为许多人心中的“童年阴影”,但这部影片却是由香港导演牟敦芾拍摄的。此次即将上映的《731》,无疑是大陆首部全面揭示这一黑暗历史的作品。
为了真实再现这一段历史,整个制作团队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导演赵林山为这部电影筹备了整整七年,期间,他走访了中、日、俄三国,查阅了大量档案资料。从731部队的冻伤实验报告到实施细菌战的作战地图,每一份资料都成了还原历史真相的关键依据。为了打造逼真的拍摄场景,剧组特地邀请了哈尔滨731罪证陈列馆的馆长金成民作为历史顾问,力求呈现出与现存遗址几乎完全一致的场景。比如,实验室内的金属手术台、关押实验对象的“马路大”铁笼,和陈列馆中的实物几乎没有任何误差,简直可以称得上是1:1的完美复制。
此外,为了筹集拍摄资金,导演赵林山甚至将自己的房产抵押。演员们的付出同样让人感动。姜武、王志文、李乃文等一线演员们都全身心投入角色,姜武在拍摄活体解剖场景时,情绪崩溃过十一次,几次不得不中断拍摄调整情绪。王志文为了拍摄零下30度的冷冻实验舱戏份,坚决不用替身,亲自躺入刺骨的冰冷舱体中,只为尽可能真实地体验受害者的绝望。
他们的每一份努力,都是为了让观众看到真实的历史,了解731部队的暴行比电影呈现的还要残忍百倍。然而,尽管制作团队如此用心,电影《731》依旧未能逃脱被举报的命运。
很多人对《731》的抵触情绪,实质上并非针对电影本身,而是面对那段沉痛的历史真相时的恐惧和回避。人类天生有趋利避害的本能,面对同胞被虐杀的惨痛记忆,选择性遗忘是种心理防御机制。确实,花钱去电影院观看这些骇人听闻的历史,对许多人来说,仿佛是花钱“买罪受”。但问题在于,我们不能因害怕面对现实而选择忘记历史。
在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历史的认知日渐模糊。一项调查显示,在18至25岁的年轻人中,仅有43%的人能准确描述731部队的罪行,甚至有18%的人将其视为“虚构的历史”。《731》的出现,正是为了填补这一严重的历史空白。它就像一堂移动的历史课,用影像的力量将那段被掩埋的历史重新带回公众视野。
如导演赵林山所言:“我们不是在贩卖痛苦,而是在守护记忆。”
如今,《731》面临来自各方的重重阻力,但我们真心希望这部电影能够克服困难,按时与观众见面。它不仅仅是一部电影,更是对历史的尊重,是对那些逝去同胞的告慰。
发布于:福建省股票配资博客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