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底,几张照片把全球航空圈给炸了。
照片很模糊,但信息量巨大。四川上空,一架灰色的、没尾翼的科幻战机,正悠然翱翔。旁边,还有一架歼-20S陪着。体型一大一小,对比鲜明。懂行的一眼就看出来了,这就是成飞的六代机,代号“银杏”。
消息传开,反应最激烈的,你猜是谁?俄罗斯。
莫斯科不相信科幻
一帮俄罗斯专家坐不住了,冲在最前面的,是个叫米哈伊洛夫的老头。这老爷子六十多岁,年轻时在苏联搞过苏-27,现在是个军事评论员。他二话不说,圈出照片就在网上开喷。
“没尾翼还想超机动?做梦去吧!”他断言,这飞机没了稳定面,顶多亚音速飞飞,速度一快就得失控。他还指着三台发动机的设计说,瞧,中国人发动机不行,只能拿数量凑。话里话外,那股酸味儿,隔着屏幕都能闻到。
可圈内人都门儿清。俄罗斯航空工业的焦虑,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他们引以为傲的苏-57,靠矢量推力玩超机动,可现在这套,越来越像个花架子。中国直接把没尾翼的真家伙飞上了天,明摆着就是:隐身才是王道。苏-57那点机动优势,瞬间就不香了。
牌桌上只剩两个大哥
米哈伊洛夫们的嘴炮,更像是一种宣泄。因为在俄罗斯国内,清醒的人早就说了大实话。军事观察家斯科莫罗霍夫直言不讳:“六代机的赛道,只剩中美两个玩家,俄罗斯已经被淘汰了。”
这话一点不夸张。曾经让西方睡不着觉的米格和苏霍伊,现在后继无人。苏-57吭哧瘪肚造了几年,总共不到20架,连基本的维护都成问题。更别提被寄予厚望的米格-41项目,号称4马赫,原型机在哪儿呢?18亿美元的预算,都不够美国F-47研发费的零头。制裁大棒一挥,高端芯片、关键材料全断供,拿什么造六代机?拿嘴造吗?
当俄罗斯人还在纠结尾翼的时候,真正的牌局,中美已经悄然开场。2024年12月26日,一天之内,中国试飞了两款六代机原型机。“银杏”这种飞翼布局,直接把雷达反射面积压到了歼-20的十分之一,隐身性能快摸到天花板了。那三台发动机,也不是为了凑数,而是给激光武器和电子战系统留足了电。上高原、搞电磁压制,底气十足。
反观美国,NGAD项目喊了几年,连张清楚的照片都没有。波音的F-47方案,加了个鸭翼,被军迷戏称“给隐身开倒车”。要命的是价格,一架3亿美元,F-35的三倍。这还不算配套的上千架无人机。制造业空心化的问题,此刻暴露无遗。50万高级技工的缺口,怎么填?特朗普总统对稀土加征关税,结果自家的雷达和隐身涂层生产都受了影响。这牌打得,多少有点拧巴。
打的不是飞机是体系
六代机,早就不单是一架飞机了。它是一个会思考的“空中作战节点”。“银杏”上的“天枢”智能系统,能在0.1秒内,指挥48架无人机协同作战。它带的量子雷达,探测距离超过1000公里,真正做到了“发现即摧毁”。
相比之下,美军的NGAD虽然也玩AI协同,但关键的变循环发动机,一直没搞定。这导致F-47成了个“短腿”,作战半径才1500多公里。在广阔的太平洋,极度依赖盟友基地,这不就是给东风-26当靶子吗?
而“银杏”3500公里的作战半径,足以覆盖关岛,逼着美国航母退到第二岛链。这颠覆的,是整个军事战略生态。中国正在用卫星、无人机、高超音速导弹和六代机,编织一张空天一体的作战网,让传统的防空系统,面临失效的风险。
笔者以为
连《国家利益》这种美国权威杂志都承认,中国的新战机,已经让美军“陷入恐慌”。当美国人还在为技术路线和政治内耗扯皮时,中国正以“研发一代、预研一代”的节奏,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跑。这背后,是一支平均年龄只有30来岁的科研团队,他们才是技术迭代最强的引擎。俄罗斯的衰落是个警示:未来的天空,比拼的不是单一的飞行器,而是整个国家的工业实力、科技创新和战略耐力。这场竞赛的胜负,正在工厂的轰鸣和实验室的键盘声中,悄然揭晓。
股票配资博客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