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深处,鲜有人烟。一群逆行者,入林莽、钻深山,俯首岩层之下,托举大国长剑。
“入伍前,我从没有见过大山。入伍后,再也没离开过大山。”火箭军某旅工程安装技师、一级军士长崔道虎,是逆行者中的普通一员。
1995年,初中毕业的崔道虎带着梦想步入军营,从此与大山为伍、与岩石为伴,矢志建功国防工程30年,先后在8个工种、12个岗位历练,参与30余项国防工程施工任务,取得数十项革新发明科研成果,被火箭军评为首批“工匠型”军士。
大山无言,忠诚可鉴。今年八一建军节前夕,崔道虎被中央宣传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联合表彰为“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
崔道虎在打磨风管接口。刘明松摄
“踩着及格线就是不及格。”
用质量“零缺陷”构筑精品国防工程
出生在军人世家的崔道虎从小向往军营。18岁那年,他报名参军,成为一名光荣的导弹工程兵。
在新兵连,条件苦,训练更苦。“当兵不是来享福的,是来练骨头的。咱班的规矩就一条,见红旗就扛,见第一就争。”班长陈成礼的话如同一道光,照亮了崔道虎前行的路。
“当兵是自己选的路,干就要干出个样子来。”怀着这份信念,无论是队列训练还是内务整理,崔道虎都用最高标准要求自己,在全连新兵中脱颖而出,新训结束时被评为“新训标兵”。
新兵连的烙印,成了崔道虎始终坚守的行事准则,给予他不断前行的动力。那年冬天,崔道虎首次带兵就带出了一个“全优班”;入伍第三年,崔道虎凭借过硬素质和突出表现,成为同年兵里第一个正式党员;那一年,崔道虎带领一个班组从电气专业集体转岗机装专业,当年就钻研探索出某设备全新安装工艺,所在班荣立集体三等功……
导弹工程部队施工就是打仗,阵地就是战场。30年扎根施工一线,崔道虎干遍了工程安装的全部专业,风、水、电、机、焊样样精通。
轨道施工是大型设备安装的重要一环,符合了规定的要求后,崔道虎却不满足,“踩着及格线就是不及格。”
他提出将误差标准降低数毫米施工。连续在8个工地进行实践,历经成千上万次调试,最后将误差控制在3毫米内,实现安装调试精度的新突破。
“他在工地上,有使不完的劲儿。”战友们纷纷打趣他。转岗为技术员后,崔道虎每个步骤都反复推演、精打细算。某项施工任务期间,一名班组长向营长抱怨:“崔班长太抠门了,领材料时一点都不多给。”营长向崔道虎了解情况,得知他想利用这次任务当样本,更加精准地把控材料成本。
他反复核算每个部位、每个区域,要使用哪些型号的多少材料,一百多张图纸都快翻烂了,努力实现竣工质量零问题、施工材料零补充、盘点材料零库存的“三零”目标。
这些年,崔道虎担负的施工任务全部高标准完成,多次被评为样板段、示范区。“我们工程兵服务的是国家战斗力,是万家灯火,把每项工作做专、做精、做细、做实,是我的责任。”
崔道虎在加工制作配件。刘明松摄
“小兵也能搞大发明。”
在“办不到”中寻求解决之道
国防施工干了30年,崔道虎对导弹工程兵的苦和难深有体会。“有些工作,一天下来手臂酸疼,吃饭连筷子都拿不起来。”如何减轻劳动强度、降低安全风险、提高施工效率,是他平时思考最多的问题。
早些年,给建筑钢材除锈全靠手工,费时费力,还有安全隐患,官兵长时间手持磨光机工作,常被划伤。崔道虎萌生了发明一台自动除锈机的念头,他暗下决心,“不能再让战友吃苦。”
不懂机械制图,就自学制图软件;没有合适零件,就动手打磨制作……不久,第一代除锈机“问世”,经试用得到官兵肯定。如今,改进升级的“多功能自动除锈机”,可科学控制进料,实现无死角除锈,工作效率大幅提升。后来,该创新成果荣获国家发明专利。
那一年,某国防工程迎来施工高峰,钢板打孔数量成几何倍增。用传统方式手动钻孔,速度慢、耗时长,不少人急得直上火。
望着堆积如山的钢板,崔道虎带领几名骨干探寻打通堵点的“妙招”。经过反复琢磨,他最终从缝纫机、打印机的工作原理中获得灵感,成功研制出“钢板自动冲孔机”,用时只有原来的二十分之一。
“崔班长的发明不悬空,都是和我们的工作密不可分的,很实用。”火箭军某旅孙正涛说。
这些年来,崔道虎先后革新发明30余项科研成果,改进创新5项工艺工法,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施工效率,获得多项国家专利。他还牵头组成创客工作室,培养帮带出100余名技术骨干,从“不可能”中发现点滴可能,在“办不到”中寻求解决之道,成为施工一线创新的实践者、生力军。
崔道虎 (中)在施工间隙与班组战友合唱《导弹工程兵之歌》。刘明松摄
“不能怕被超越,留一手。”
真心用心带好兵
常年与战友并肩作战,崔道虎深知,一个人可能走得很快,一群人才能攻下山头。作为官兵心目中的“多面手”“发明家”,崔道虎事事冲在前、干在前,处处作表率、当标杆,以实际行动引领感召年轻战士。
有一次施工,崔道虎顶着高温,把铅笔头削得如针尖般细,趴在地面一个一个画中心点。身边的战士嫌麻烦,小声嘟囔道:“阵地这么大,定个毫米大小的点,差不多就行。”
崔道虎听闻,耐心说:“铅笔削得越细,定点误差就越小。我们把工作标准多提高一毫,未来战场胜算就多一分!”在他的影响下,班组士气高昂,人人争当先锋。
“带徒弟要传真经、教实招,不能怕被超越,留一手。再高明的带兵方法,都比不上一颗真诚的心。”崔道虎为每位徒弟量身定制成长路线图,结合自己的实践体会,带着他们在工程上磨、在事上练。
技师孟勇专业精湛、责任心强。分到营队工作不久,感到自身专业受限,心中迷茫无措。崔道虎结合自身经历引导:“高级军士光有硬肩膀不行,还得练出一专多能的硬本事。”后来,崔道虎举荐他担任营机装专业技术员,面对面教、手把手带,帮助孟勇成功跨界转型。
“崔班长从不保留,恨不得把这么多年的积累全部教给我们。”徒弟朱秉孝说。近年来,在崔道虎的悉心帮带下,8人晋升高级军士,100多人成长为专业技术骨干。
30年军旅生涯里,崔道虎转战一个个国防工地。施工任务压茬推进,他和战友们跟随部队走南闯北,甘守清贫寂寞,干惊天动地事、当隐姓埋名人,把足迹留在一个个无名坐标。
大山换了一座又一座,阵地建了一座又一座,可对于崔道虎他们而言,每次“凯旋即是出征”,悄然出发投入下一个阵地建设之中,从未见过导弹成为他和战友们的遗憾。
“每次都是阵地建好了,我们离开了,导弹才来。”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也是检验忠诚与担当的考场。虽有遗憾,但谈及当兵30年的感受,崔道虎只说了一个字:值!“能在这样一个好时代,投身强军事业,为导弹筑巢,建设过硬阵地,是莫大的荣光!”(人民网记者 肖懿木)
股票配资博客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