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过去十年,微信群里忽然热闹起来,老同学提议办一次班级聚会。林雪看到消息,犹豫了两天还是点了“参加”。她十年间一直在沿海工厂打拼,从普工做到线长、再到品质主管,日子不算体面,但稳稳当当。
出身普通,林雪家在山里的小村。毕业那年,她放弃了复读,背着行李去了南方,白班夜班轮着上,熬到手里有了些积蓄。她学会了看报表、带团队、控良率,工资涨到年二十多万,也给家里盖了小楼,心里那股硬劲更足了。
聚会定在市中心的新餐厅,灯光亮堂,环境讲究。林雪提早半小时到,坐在角落看进门的人。有人穿着职业套装,有人戴着名表,开口就是项目、融资、年终奖。大家围桌寒暄,语气里夹着热络,也藏着小心打量。
开席不久,话题滑向“现状盘点”。一个同学谈海外出差,一个炫孩子双语幼儿园。轮到林雪,她直说:“在制造业,管一条产线。”原本平静的一句,换来两三道似笑非笑的目光。有人半开玩笑:“还在工厂啊,太辛苦了。”
另一位女生盯着她的工装外套,笑称“气质被车间耽误”,顺手给她推荐“转互联网”的培训班。还有人问她结婚没,什么时候考虑“跳出底层圈”。林雪端着水杯,笑了一下,没接话,心里像被什么轻轻扎了一下。
饭后,有人要去二轮局,唱歌再去足疗。林雪说还有事,先走一步。出门时,风从街口吹来,她抬头看了一眼霓虹,突然想起十年前的自己:背包里塞着简历和泡面,和同乡挤在城郊合租房,也从来没觉得自己差。
回到住处,她把今天的名片一张张放进抽屉。手机里有几条消息,说她“太务实、不够社交”,还有人给她发了“职业规划课”的链接。她没回,点开车间群,安排第二天检验方案,心慢慢安静下来。
这场聚会,让她明白了一个事实:同学之名,有时撑不起“平视”的姿态。有人需要舞台证明成功,有人更习惯用沉默换自洽。她不反感热闹,只是不喜欢把彼此的人生拉成排行榜,像在比拼谁跑得更快。
第二天清晨,她照常进厂。产线启动,灯一盏盏亮起,机器声像稳稳的底鼓。她站在巡检点,看着数据曲线回到目标区间,忽然觉得自己选择的这条路,虽然不耀眼,却踏实可靠。与其在聚会里解释自己,不如把日子过好。
晚上,她在群里礼貌地说:以后这种大规模聚会,就不参加了,祝大家顺利。关掉手机,她去阳台浇花,月光落在绿叶上,亮得干净。她知道,尊重别人的路径,也守好自己的节奏,才是成年人的体面与松弛。你会参加同学聚会吗?留言说说你的感受。
股票配资博客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