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冬繁花凋零,落叶纷飞,到处充斥着雪一般的苍白与冰冷,而母亲的谆谆教诲却总能在我失意时给我力量。”
“我愿驻足在时间的桥头,看那似水年华在我面前缓缓流过。”
在山东省莱西市河头店镇中心中学语文教师李爱芳创办的“语悦馨苑”微信公众号中,刊登了一篇篇来自不同学校、不同年级学生的优秀作文。这些作文有的来自学生在考场上的即兴发挥,有的则是在李爱芳发起的写作比赛中的获奖文章。有时,即便一些作文没能获奖,她也会选取其中的闪光点跟读者分享。在条件允许时,她还会拿着这些课外习作找到对应学生进行一对一点评。
这仅是李爱芳站上讲台30多年来,对写作教学全情投入的一个缩影。为了让学生不畏写作、愿意写作进而爱上写作,多年来,她探索并尝试了包括思维导图写作法、真实情境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写作技巧,更让他们借由写作实现了思维的提升。
“乡村是我的根,所以我更希望将那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转化为推动乡村学生前行的力量,让他们提升自信,拥有更加幸福灿烂的人生。”李爱芳说道。
争取来的教改良机
从1994年至今,李爱芳切身地体会到乡村教学的痛点:教师习惯性以填鸭式教学为主,与学生的互动不足;教学过程中重基础知识、轻能力拓展;教学观念、思考习惯难以扭转和更新,不敢尝试应用新的教学方法……为了改变这样的情况,她在储备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后,开始尝试探索教学改革。几年间,她尝试过课前五分钟的朗诵比赛、小型班级辩论赛,以及书法比赛等。这些方法固然能够让学生在逻辑表达、语言能力及自信心上有所提升,但在她看来,还远远不够——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有针对性的思维提升训练。
而机会就在李爱芳的不断思考与探索中悄然而至。2018年秋季新学期伊始,山东省安排了一期关于思维导图的教学示范培训。由于时间安排在周末,学校里志愿参与的教师并不多,这次难得的对外交流机会就落到了主动报名的李爱芳身上。她回忆,那次培训主要面向的是电教教师,其他学科教师并不多。但随着培训的推进,她在见识到了思维导图应用到各行各业的便利性之后,决定将其迁移到语文教学中。
如何打通从构想到落地的“最后一公里”?那个寒假,李爱芳一直在寻找问题的答案。终于,在她借助思维导图的方式深入理解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的长篇小说《荒原狼》,并以阅读教学的视角进行问题总结之后,对于这种教学方法她有了新的认知。在结合乡村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名师经验分享的基础上,她将思维导图教学法正式带进课堂。
令李爱芳惊讶的是,学生对这种打破传统讲课方式的学习方法非常感兴趣,学习效率提升明显。让她记忆最深刻的是,在讲授七年级下册课文《骆驼祥子》时,学生在她的带领下不仅将基本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情感主旨等方面勾画得清晰明确,还进行了思维延伸——推理故事情节的下一步发展,分析人物性格形成的底层原因,联想作者笔下文章之间有哪些共通点。尽管这些内容并不会在考试中出现,但学生由此产生的多种联想与推断又给了李爱芳灵感。
“思维导图教学的本质是让学生把握整体思维,锻炼逻辑能力与思维拓展能力。既然如此,那同样可以应用于写作教学。”李爱芳说道,“我认为,打通学科单项之间的壁垒,是实现语文教学突破的基础。”
打破思考惯性,构建思维网络
众所周知,选材对写作的影响是决定性的。因此,李爱芳率先将思维导图引入对选材思路的教学上。比如,她以“渴望”为中心词,让学生由此联想8到10个词。不出意外地,学生率先想到的大多是“渴望幸福”“渴望成功”“渴望被理解”,而在后几个被联想到的词上,他们之间的想法开始有了明显的区别,如“渴望幻想成真”“渴望超能力”。在此基础之上,她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比如“你有哪些幻想”“超能力能解决哪些困难”。
如此一来,学生依据后几个想到的词语进行思维拓展,选材重合率就会大幅度下降,自然就使得文章新颖、角度独特、贴近他们的真实生活。李爱芳记得,在那次实战写作中,一名学生以“渴望幻想成真”为题,从学习、医疗、旅行三个方面展开写作,另一名学生则围绕给辛劳的父亲带来欢乐、解除奶奶的病痛、让知识在大脑中根深蒂固这三种超能力,写出了一篇“渴望拥有超能力”的作文。经过简单的思维拓展训练,两名学生的写作水平都有了显著提升,特别是在想象与情感方面,这让李爱芳看到了思维导图法应用于写作教学的可行性。
后续的教研中,李爱芳仍以“渴望”一词为主题,调查了学生的思维联想情况:在参与调查的876人中,被联想频次最高、优先级最高的为“渴望成功”,占比38%;其次是“渴望被理解”“渴望幸福”等,占比均在20%左右。“这些真实的实验数据也验证了思维导图教学法的必要性。学生在写作时需要学会进行思维发散,这不仅能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更能帮助他们建立思维网络。”
慢慢地,在经过多次“头脑风暴”训练后,学生在构思文章选材、搭建架构之前逐渐有了多思考、多联想的意识,作文的角度也更加新颖、独特,在多次得到李爱芳的肯定后,对写作的畏难情绪减少了许多,写作热情显著提高。她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点燃学生的写作激情,让他们想到并写下‘真实的感受与思考’,才能够真正提升写作水平,这更是一种思维上的提升。”
让学生置身真实的写作情景
写作思路打开后,下一步就是提升写作技巧及热情。李爱芳观察到,相比于城市学生,乡村学生在硬件设施、实践机会、创新意识等方面存在不足。既然环境有限制,那就自己创造条件——秉持这样的想法,她将距离学校步行10分钟的一座植物园设为写作基地。每次出发去基地前,她都要布置好相应的任务,或是观察当季植物生长的独特之处,或是研究周围小动物那些容易被忽视的习性,并据此写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
李爱芳发现,学生在这种状态下写出的内容更具生活化,更有画面感,更富有情感。“正因为看到了这样的改变,我更希望能够为学生营造一种在真实环境中学习的语文氛围。教师要明白,学生只有真正愿意观察生活、走进自然,才能表达出真情实感。”
随着李爱芳对写作教学的理解越来越深刻,创新的教学方法层出不穷,也有越来越多的学生愿意跟随她的脚步进行能力提升。为此,她创办了“语悦馨苑”写作社团,以自愿参与的方式召集了一批对写作感兴趣、愿意提升写作能力的学生开展交流学习。在这里,她经常举办一些小型的作文比赛,让学生就相同的题目在规定时限内提交文章,获奖的学生不仅能在微信公众号上展示文章,还能获得她自费购买的奖品。
这些写作活动影响了越来越多的学生。他们或是在自信心的增强中,提升了对写作的热情与兴趣;或是从原先对着作文纸发愁,到如今能按时完成规定字数的作文。李爱芳为这些点点滴滴的进步和变化欣喜不已,也感叹学生的可塑性与潜在能力。她说:“对于乡村教师来说,除了要有意识、有方法地引导学生重视写作、热爱写作,更要培养他们的学习思维与自信心,积极主动地为他们争取教育资源。只有这样,乡村学生才能有更多‘被看见’的可能。
— END —
来源 | 《教育家》2025年8月第4期,原标题《能力破茧,以思维导图激发乡村学生写作原动力》
作者 | 何妍桦
统筹 | 周彩丽
校对 | 李翊洁
《教育家》杂志投稿邮箱:gmjyjzz@126.com
新媒体投稿邮箱:jyjzzxmt@126.com
股票配资博客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