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地方可真不是闹着玩的,美军在这里忙得连脚都踩不到地。说白了就是干两件关键的事:一是盯着以色列和哈马斯,别让他们违反停火协议,比如有没有偷偷准备火箭弹,或者边境是不是又重新爆发了交火。
这帮美军的工作真不轻松,主要有两大任务:一是盯紧以色列和哈马斯,确保停火协议不被打破,比如有没有偷偷准备火箭或者边境又出现冲突的苗头。二是搞定国际援助的事,从清点物资、通关流程,到物资分发,全都得盯得死死的。话说得很明白,美军绝不会派地面部队进加沙,这个底线是坚决不动的。
这种新的运作方式挺有讲究,实际上是由美国和以色列共同掌控的,主要由美国陆军中央司令部的弗兰克少将担任牵头人。团队成员里既有精通军事协调的,也有专门负责人道主义援助的,还有擅长后勤保障的专业人员在里面。
其实,这种军民合作的模式,美军早在伊拉克摩苏尔战后就玩过,主要也是怕监控和重建的事儿各干各的,结果导致配合不上。说白了,美国搞这个中心,一方面是表面上帮着维护停火、送援助,另一方面其实是在中东站稳脚跟——因为以色列是美国在中东的核心盟友,守住这块地,美国的影响力才能稳得住。
万斯在中心里转了一圈,随即召开了个新闻发布会。会议上先传来了个好消息,说停火“比预期的要顺利”,这是美方第一次这么明确地肯定停火起到了作用。
话锋一转,他就对哈马斯开了狠话,直接引用了特朗普的话:“要是哈马斯不配合,哈马斯就会没了。”还硬逼着哈马斯必须按协议去武装解除,说这才是实现和平的关键所在。
一开始觉得这番话太激烈,可后来才意识到其中的玄机。那会儿,以色列正因为哈马斯迟迟不归还人质和尸体而闹得烦心,不少人都在说,万斯还得充当调解人,劝以色列多点包容,说有些尸体可能藏在废墟底下,找起来可得耗一番时间。
幸好没过多久,哈马斯在 21 号把两名新人质的尸体交了出来,不过目前加沙那边还有 13 个人质没找到,事儿一直是个揪心的隐患。
不过,刚说完万斯的表态,停火的事儿就出点乱子。19号那天,个以色列士兵在哈马斯的袭击中丧命,以色列立马就发怒,把加沙地区搞得天翻地覆,空袭频频,刚缓过点劲儿的局势顿时又变得紧张啦。
两边立马开始互相指责,以色列说哈马斯故意破坏停火协议,哈马斯也不服气,反过来指责以色列的空袭伤了平民,双方都坚持到底,认为对方才是先违约的那一方。
早该料想到这个情况,毕竟停火协议写得挺含糊,两边对“违约”这个词的理解也不一样,稍微有点摩擦就容易吵起来。联合国难民署之前还出过报告,说前两周停火时,大规模冲突减少了不少,但小打小闹的事还是有12起,比如偷偷放火箭弹、边境时不时发生交火啥的。
欧洲联盟的观察员也提到,加沙南北边境经常会出现“私自的交火”,而且人道主义通道也还没有完全畅通,这些都像埋在停火协议里的定时炸弹似的,随时可能炸出来。
这停火协议这么不牢靠,主要有两个问题。一个是人质还没找到,那13个人的下落不明,就像扎在以色列心里的刺,只要这事儿没个了断,以色列对哈马斯就没法放心,稍有不满就可能又掀起冲突。
在一个问题就是协议太模糊了,比如哈马斯啥时裁军,裁掉多少人,这些关键信息都没说清楚,也没有第三方能督促他们落实,结果双方都能找点空子偷偷摸摸的事儿。
其实万斯这回去以色列,并不是突然起意,早就有人先行一步跑过去铺路了。20号那天,美国中东事务特使威特科夫跟特朗普的女婿库什纳就已经会面了内塔尼亚胡。
威特科夫当时直接说得挺硬,提醒内塔尼亚胡别把停火协议搞砸了。据说还有一些美方官员在私底下咬牙切齿,喊话要是内塔尼亚胡搞砸了,特朗普绝不会放过他。
原以为库什纳只是凑个热闹,没想到他才是真正背后掌舵的人。他在特朗普政府时期就操盘过“世纪协议”,对中东的局势了如指掌。这次来,是带着明确方案的,和万斯相得益彰——万斯关注眼前的停火和平稳,库什纳则着眼于未来的长远重建合作,两人一个照看当前,一个谋划长远。
更详细点说,万斯和库什纳还提出了个分割加沙的想法,打算把加沙化成“安全区”和“危险区”。他们觉得重建的钱只投入到由以色列掌控的“安全区”里,哈马斯控制的区域一分钱都不给,还打算逐步扩大“安全区”,打造一个“新加沙”让巴勒斯坦人居住。
其实这个主意是库什纳和维特科夫一起琢磨出来的,已经得到了特朗普和万斯的认可,只是还没正式敲定,说是过几天会有更多细节公布。
其实美国这么积极推动停火,背后主要还是考虑自己的利益。特朗普政府在中东的核心打算,基本上是盯着伊朗,担心加沙的事儿会把以色列搞得太累,导致它没法专注应对伊朗和它的伙伴们。
美国《外交政策》杂志之前就提过了,要是加沙一直打下去,以色列恐怕忙不过来,没法顾及伊朗。而美国的策略,也是想通过设立协调中心、派万斯亲自出面调解,归根结底都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
这么一分析,万斯此次访以的心思就毫无疑问了,实际上包含了三层含义。对哈马斯,采取强硬措辞施加压力,迫使他们尽快归还人质、乖乖解除武装。
股票配资博客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