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灵枢》卷10《经脉篇》诗解5
题文诗:
雷公曰无,以明其然。帝曰诸络,脉皆不能,
经大节之,间必行绝,道而出入,复合皮中,
其会皆见,于外故诸,刺络脉者,必刷其结,
上甚血者。虽无结急,取之以泻,其邪而出,
其血留之,发为痹也。凡诊络脉,脉色青则,
寒且痛也;赤则有热.胃中寒手,鱼络多青;
胃中有热,鱼际络赤。其暴黑者,留久痹也。
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热气也。其青短者,
少气也凡,刺寒热者,皆多血络,必间日而,
一取之血,尽而止乃,调其虚实。其小短者,
少气甚者,泻之则闷,闷甚则仆,不得言闷,
则急坐之。手太阴之,别络名曰,列缺起于,
腕上分间,并太阴经,宜入掌中,散入鱼际。
其病实则,手锐掌热;虚则欠欬,小便遗数。
取之去腕,半寸本络,别走阳明。手少阴别,
名曰通里。去腕寸半,别而上行,循经入于,
心中系舌,本属目系。其实则支,膈虚则不,
能言取之,掌后一寸,别走太阳。手心主别,
名曰内关.去腕二寸,出于两筋,之间循经,
以上系于,心包络心,系实则心,痛虚则为,
头强取之,两筋间也。手太阳别,名曰支正。
上腕五寸,内注少阴;其别者上,走肘络肩,
骨禺实则,节弛肘废;虚则生疣,小者如指,
痂疥取之,所别穴也.手阳明别,名曰偏历。
去腕三寸,别入太阴;其别者上,循臂乘肩,
禺上曲颊,偏齿其别,者入耳合,于宗脉也,
实胇龋聋;虚则齿寒,痹隔取之,所别穴也。
手少阳之别,名曰外关,去腕二寸,外绕臂注
,胸中合心,主病实则,肘挛虚则,不收取之,
所别也足,太阳之别,名曰飞扬.去踝七寸,
别走少阴.实则鼽窒,头背痛虚,则鼽衄取,
之所别也。足少阳别,名曰光明,去踝五寸,
别走厥阴,下络足跗。实则厥,虚则痿躄,
坐不能起。取之所别也.足阳明别,名曰丰隆。
去踝八寸.别走太阴;其别者循,胫骨外廉,
上络头项,合诸经气,下络喉嗌。病气逆则,
喉痹卒喑.实则狂巅,虚则足不,收胫枯取,
之所别也。足太阴别,名曰公孙。去本节之,
后一寸别,走阳明其,别者入络,肠胃厥气,
上逆霍乱,实则肠中,切痛虚则,鼓胀取之,
所别穴也.足少阴别,名大钟当,踝后绕跟,
别走太阳;其别者并,经上走于,心包下外,
贯腰脊具,病气逆则,烦闷实则,闭癃虚则,
腰痛取之,所别者也.足厥阴别,曰蠡沟去,
内踝五寸,别走少阳;其别者经,胫上睾结,
于茎其病,气逆则睾,肿卒疝也。实则挺长,
虚则暴痒.取之别也。任脉之别,名曰尾翳。
下鸠尾散,于腹实则,腹皮痛也,虚则痒搔。
取之所别.督脉之别,名曰长强。挟膂散头,
上下当肩,胛左右别,走太阳入,贯膂实则,
脊强虚则,头重高摇,之挟脊之,有过者取,
之所别也。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
三寸布胸,胁实则身,尽痛虚则,百节尽皆,
纵此脉若,罗络血皆,取之脾之,大络脉也。凡此十五,络者实则,必见虚则,必下视之,
不见求之,上下人经,不同络脉,异所别也.
【原文】5 雷公曰:细子无以明其然也。黄帝曰:诸络脉皆不能经大节之间,必行绝道而出入,复合于皮中,其会皆见于外。故诸刺络脉者,必刷其结上甚血者。虽无结,急取之以泻其邪而出其血。留之发为痹也。凡诊络脉,脉色青,则寒,且痛;赤则有热。胃中寒,手鱼之络多青矣;胃中有热,鱼际络赤。其暴黑者留久痹也。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热气也。其青短者,少气也。凡刺寒热者,皆多血络,必间日而一取之,血尽而止,乃调其虚实。其小而短者,少气,甚者,泻之则闷,闷甚则仆,不得言,闷则急坐之也。 手太阴之别,名曰列缺。起于腕上分间,并太阴之经,宜入掌中,散入于鱼际。其病实则手锐掌热;虚则欠欬,小便遗数。取之去腕半寸。别走阳明也。 手少阴之别,名曰通里。去腕一寸半,别而上行,循经入于心中,系舌本,属目系。其实则支膈,虚则不能言。取之掌后一寸,别走太阳也。 手心主之别,名曰内关。去腕二寸,出于两筋之间,循经以上,系于心包络。心系实则心痛,虚则为头强。取之两筋间也。 手太阳之别,名曰支正。上腕五寸,内注少阴;其别者,上走肘,络肩骨禺。实则节弛肘废;虚则生疣,小者如指痂疥。取之所别也。 手阳明之别,名曰偏历。去腕三寸,别入太阴;其别者,上循臂,乘肩□,上曲颊偏齿;其别者,入耳,合于宗脉。实胇龋聋;虚则齿寒痹隔。取之所别也。 手少阳之别,名曰外关。去腕二寸,外绕臂,注胸中合心主。病实则肘挛,虚则不收。取之所别也。 足太阳之别,名曰飞扬。去踝七寸,别走少阴。实则鼽窒,头背痛;虚则鼽衄。取之所别也。 足少阳之别,名曰光明去踝五寸,别走厥阴,下络足跗。实则厥,虚则痿躄坐不能起。取之所别也。 足阳明之别,名曰丰隆。去踝八寸。别走太阴;其别者,循胫骨外廉,上络头项,合诸经之气,下络喉嗌。其病气逆则喉痹卒喑。实则狂巅,虚则足不收,胫枯。取之所别也。 足太阴之别,名曰公孙。去本节之后一寸,别走阳明;其别者,入络肠胃,厥气上逆则霍乱,实则肠中切痛;虚则鼓胀。取之所别也。 足少阴之别,名曰大钟。当踝后绕跟,别走太阳;其别者,并经上走于心包下,外贯腰脊。具病气逆则烦闷,实则闭癃,虚则腰痛。取之所别者也。 足厥阴之别,名曰蠡沟。去内踝五寸,别走少阳;其别者,经胫上睾,结于茎。其病气逆则睾肿卒疝。实则挺长,虚则暴痒。取之别也。 任脉之别,名曰尾翳。下鸠尾,散于腹。实则腹皮痛,虚则痒搔。取之所别也。 督脉之别,名曰长强。挟膂,散头上,下当肩胛左右,别走太阳,入贯膂。实则脊强,虚则头重高摇之,挟脊之有过者。取之所别也。 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实则身尽痛,虚则百节尽皆纵。此脉若罗络之血者,皆取之脾之大络脉也。 凡此十五络者,实则必见,虚则必下。视之不见,求之上下。人经不同,络脉异所别也.
【译文】5 雷公说:我还是不明白。 黄帝说:所有络脉,都不能经过大关节之间,而行于经脉所不到之处,出入流注,再结合皮部的浮络,共同会合而显现于外。所以在刺诸络脉时,一定要刺在它聚结的地方。病重的,虽然皮有淤血聚结,也应急刺,以泻其病邪,而放出淤血,如果淤血留在了里面,就能成为痹症。大凡诊视络脉的病变,如果脉色青,就是有寒邪郁积并有疼痛;如果脉色赤,就是有热。胃里有寒,手鱼部的络脉多呈青色;胃里有热,鱼际的络脉则呈现赤色。鱼际的络脉如呈黑色,就是邪留日久的痹病。如果有赤有黑又有青色的,是寒热错杂的病变。如果色青而短,为气弱的征象。凡是针刺胃中寒热的病变,都是多刺血络,一定要隔日一刺,淤血泻完即止针,然后再察明病症的虚实,如络脉色青而短的,是气少,过用泻法就会使患者心中烦乱,甚至跌倒,不能说话。如出现这种心烦的情况,要赶快扶起静坐,以防跌倒。
手太阴肺经的别出络脉,名叫列缺。起于腕上分肉之间,与手太阴经脉并行,直入掌中,散布于鱼际。本络脉如发生病变,属实的,锐骨和手掌会发热;属虚的,就会张口哈欠,小便不禁或频数。治疗时,应取腕后一寸半的列缺穴。本络即从此别走手阳明大肠经。 手少阴心经的别出络脉,名叫通里,起于腕后内侧一寸陷中,别出.上行,循着本经经脉入于咽中,系于舌根,联于目系。如本络脉发生病变,属实的,就会使心膈间支撑不舒;属虚的,就会不能说话。治疗时,应取腕后一寸的通里穴。本络由此别走手太阳小肠经。
手厥阴心包络经的别出络脉,名叫内关,在腕后内侧二寸处,别出于两筋中间,循本经上行,系于心包络。如本络脉发生病变,属于心系的实症,就会心痛;属于虚症,就会心烦。在治疗时应取腕上二寸两筋中间的内关穴。 手太阳小肠经的别出络脉,名叫支正,起于腕上五寸,向内注于手少阴心经;其别出的,上走肘部,再上行络于肩髃。如本络脉发生病变,属于实的,就会筋力松弛,肘部拘挛;属于虚的,就会出现赘疣,小的就象指间痂疥那样。治疗时,应取本经别出的支正穴。 手阳明大肠经的别出络脉,名叫偏历。在腕上三寸处,别出走入手太阴经;它的别出之脉,上行于臂,乘肩髃,上曲颊,偏络于齿根;另一别出之脉,入耳中,与手太阳、手少阳、足少阳、足阳明四脉会合。如本络脉发生病变,属实的,会出现龋齿、耳聋;属虚的,会出现牙齿发冷,膈间闭塞。治疗时,可取本经别出的偏历穴。 手少阳三焦经的别出络脉,名叫外关,在腕后二寸处,向外绕行于臂部,注入胸中,与心包络经相合。如本络脉发生病变,属实的,会出现肘节拘挛;属虚的,会出现肘节弛缓不收。治疗时,可取本经别出的外关穴。 足太阳膀胱经的别出络脉,名叫飞扬。在足外踝上七寸处,别走足少阴肾经的经络。如本络脉发生病变,属实的,会出现鼻塞不通,头背部疼痛;属虚的,会出现鼻流清涕或鼻出血。治疗时,可取本经别出的飞扬穴。 足少阳胆经的别出络脉,名叫光明。在外踝上五寸,别走足厥阴肝经的经络,并经下行绕络于足背。如本络脉发生病变,属实的,会出现厥逆;属虚的,会难以行走,坐不能起。治疗时,可取本经别出的光明穴。 足阳明胃经的别出络脉,名叫丰隆。在外踝上八寸,别走足太阴脾经的经络;它的别出之脉,沿着胫骨外缘,上行络于头部,会合诸经之气于缺盆中,向下络于喉咽。如本络脉发生病变,气向上逆,会出现喉中肿闭和突然音哑。属实的,就会癫狂;属虚的,就会足缓不收,胫部肌肉枯萎。治疗时,可取本经别出的丰隆穴。 足太阴脾经的别出络脉,名叫公孙。在足大趾本节后一寸处,别走足阳明胃经的经络;它的别行之脉,上行入腹络于肠胃。如本络脉发生病变,厥气上逆至于肠胃,必然发生霍乱。属实的,会出现腹中痛如刀切;属虚的,会出现腹胀如鼓。治疗时,应取本经别出的公孙穴。 足少阴肾经的别出络脉,名叫大钟。在足内踝后绕足跟,别走入于足太阳膀胱经的经络;它的别出络脉,与本经并行,上走于心包之下,再下行贯通腰脊。如本络脉发生病变,就会出现气逆烦闷,属实的,会小便不通;属虚的,会腰痛。治疗时,可取本经别出的大钟穴。 足厥阴肝经的别出络脉,名叫蠡沟。在内踝上五寸处,别走足少阳胆经的经络;它的别行经脉,沿本经上至睾丸,归于阴茎。如本络脉发生病变,邪气上逆,就会出现睾丸肿大并突发疝气暴痛;属实的,阴茎挺直而长;属虚的,阴部奇痒。治疗时,可取本经别出的蠡沟穴。 任脉的别出络脉,名叫尾翳,由此别出下行,散于腹部。如本络脉发生病变,属实的腹皮痛,属虚的谷道搔痒。治疗时,可取本经别出的尾翳穴。 督脉的别出络脉,名叫长强,挟脊上行至项,散于头上,向下行于肩胛左右,别走足太阴膀胱经的经络,入贯于脊柱两旁。如本络脉发生病变,属实的,脊柱强直,不能俯仰;属虚的,头部沉重。治疗时,可取本经别出的长强穴。 脾之大络,名叫大包,从渊腋下三寸别出而散布于胸胁。如本络脉发生病变,属实的,全身都感觉疼痛;属虚的,全身关节弛缓无力。这支络脉能包罗诸络脉之血。治疗时,可取本经别出的大包穴。 以上这十五络脉,邪气盛实则血液充满脉中明显易见,正气虚则络脉必陷下而看不见,应当上下仔细寻求,由于每人的经脉不同,络脉也一定有所差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股票配资博客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