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周在美国,北约秘书长马克·吕特同特朗普见了面。吕特会后说,欧洲盟友已经为乌克兰下了约20亿美元的美国武器订单,还在推进一个叫“乌克兰优先需求清单”的援助机制。首批通过这个机制买的美制武器已经到乌克兰。他强调,即便以后有长期停火或和平安排,欧洲还会加钱,保障乌克兰安全。
这个清单的意思很直白:欧洲把钱凑在一起,由美国工厂按乌克兰急需的目录生产,然后快速发货。越来越多国家加入,等于把采购流程捋顺了。因为这个安排,装备规格更统一,维护更省事。结果就是美国产线更忙,欧洲先掏钱,乌克兰尽快用上。
另外,有媒体爆出,美国德士隆公司准备向乌克兰出售AH-1Z“蝰蛇”和UH-1Y“毒液”。双方已经签了工业合作谅解备忘录,计划建立组装和维护设施。目标是让乌军直升机队更现代,替换米-24和米-8这些老型号。
有网友指出,美国有不少封存的AH-1和UH-1,乌克兰买的可能就是这些库存。再看公开口径,更像是新造货。同样的逻辑很清楚:如果用库存,那要跟五角大楼签;如果买新造,那就跟德士隆签。现在的信息指向后者。
就项目推进来说,我得把话说满:这个事要落地,还得跑不少流程。要排产,要培训飞行员和地勤,要备件要弹药,要适配现有指挥系统。所以时间不会短。再说战场上的环境也不宽松,低空飞行风险很高。
过去两年,前线防空更密,FPV无人机四处找目标。直升机尤其难靠近,俄军武装直升机出动更谨慎,常在远处打了就走。乌军直升机也压低高度,尽量避开火力网。同样,损失一架,训练和经验都很难补。
换个角度看钱该怎么花。把同样的资金投向无人机、反炮兵雷达、远程导弹和电子战,性价比更高。因为这些东西灵活、可量产、补血快。结果就是对前线的支援更密集,对对手后方的打击更持续。
相比直升机传闻,乌克兰和瑞典签的防务合作更硬。22日,泽连斯基和瑞典首相克里斯特松对外宣布历史性框架协议。外界把目光放在“鹰狮”战机上,传言很多。官方没公布具体型号和数量,瑞典此前也只是开放过培训与评估。
如果真选“鹰狮”,理由不难理解。跑道要求不苛刻,维护人员和备件压力较小,整合欧美常见武器也更方便。同样,飞行员改装、地勤训练、地面保障都要时间排表。不是签了字就能起飞。
关于钱,外界估算可能是大单,有人说要上百亿美元。到目前为止,谁来埋单还没定。G7和欧盟已经在讨论,把冻结俄资产的利息拿来帮乌克兰,不是直接动本金。法律怎么走、分配怎么做,还在谈。
乌克兰还要和瑞典萨博公司联合生产近程机动防空系统。这类装备在前线缺口一直在。本地化生产的好处很直接:维修快,补给近,训练可以同步做。同样,工厂安全、供电、供应链也要跟上。
整盘欧洲一边通过清单买美国货,一边推动自己工厂上马项目。这是两路一起推。因为这个安排,乌克兰短期能有现货,长期能把维修和补给链搭起来。结果是美国和欧洲的工厂都受益。
还有一个不小的变数是美国政治。特朗普对援乌的态度时紧时松,外界都在看他的态度。吕特专门去见他,就是提前沟通,尽量把话说清楚。如果华盛顿改变优先级,清单里的钱能不能顺利变成装备,还要继续盯。
夜里,在乌克兰中部的一条跑道边,一名地勤抬着工具箱走过,一架修了又修的米-8停在灯下,他把箱子放到机腹旁,拧紧一颗松动的螺栓,然后抬头看向远处的货机。下一架真正到位的新装备,会是美国来的直升机,还是瑞典来的战机?
股票配资博客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